監督是治理的內在要素、重要環節,也是權力正確運行的根本保證,在管黨治黨、治國理政中處于基礎性、保障性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強調,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這一科學論斷深刻揭示了監督與治理、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與國家治理體系之間的關系,不僅突出了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性,也凸顯了監督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紀檢監察機關是監督專責機關,必須自覺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統領紀檢監察一切工作,在治理中發揮監督作用,在監督中提升治理效能,做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推動者、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促進者。
監督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應有之義
國家治理的關鍵是治權,治權離不開監督。只要公權力存在,就必須有制約和監督。缺乏有力有效的監督,公權力就可能會怠于行使、濫用徇私,國家治理體系就會運轉失靈,引發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等治理病變。監督作為規范權力運行的重要方式,其核心在于對權力的治理,即通過制度化方式對權力所有者以及權力運行進行規范、約束與監督。正是因為監督所具有的發現、評價、糾偏、完善等多種功能,才能通過有力有效監督,及時發現國家治理體系運行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對國家治理能力短板、不足和偏差提出預警,對脫軌權力進行修正,進而推動整改、促進改革、完善制度,確保國家治理體系有效運轉、國家治理能力不斷提升。
強化監督是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和國家學說揭示的科學真理。馬克思主義政黨建立之初就十分強調黨的嚴明紀律和嚴格監督。馬克思、恩格斯在創建共產主義者同盟時即主張通過建立黨的代表大會制度、選舉制、報告工作制、集體領導制度來加強監督、塑造黨的紀律。列寧十分重視監察機關的權威,強調通過黨內監督實現權力約束,以防止權力濫用或不作為的現象,保障黨內機制運行。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不斷深化拓展對監督的規律性認識和實踐。毛澤東同志在同黃炎培關于破解歷史周期率的對話中,把監督提到了事關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高度來看待。鄧小平同志強調,如果我們不受監督,不注意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脫離群眾,犯大錯誤。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深邃洞察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監督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要把監督貫穿于黨領導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做好監督體系頂層設計,既加強黨的自我監督,又加強對國家機器的監督”等,深刻揭示了監督的重要意義、價值旨歸、基本內容和實現路徑。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倡導者、推進者和實施者。這就決定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建立健全監督體系,形成決策科學、執行堅決、監督有力的權力運行機制。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和完善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納入國家制度和治理體系進行頂層設計、作出戰略部署,體現了對監督和國家治理內在關系的深刻把握,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重要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化黨和國家的監督效能和治理效能,以黨內監督為主導,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一體兩面”,推動各類監督貫通協調,依規治黨和依法治國互促并進,有效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與國家治理體系同向共趨、同頻共振
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向縱深推進,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已進入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繼續健全制度、完善體系,使監督體系契合黨的領導體制,融入國家治理體系,推動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黨和國家監督體系與國家治理體系同向共趨、同頻共振,監督體系為治理體系提供保障,治理體系為監督體系指引方向,監督體系的每次革新都充分回應了治理體系的新的時代需求,二者朝著共同的價值目標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監督治理的強大效能。
監督體系為治理體系提供保障。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在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既是社會主義制度體系和制度優勢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事業能夠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構建起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各類監督貫通協調的體制機制,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實現了理論突破和實踐創新。我們黨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全面深化改革,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各領域基礎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許多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系統性重塑、整體性重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在此過程中,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有效運行和效能發揮至為關鍵。
治理體系為監督體系指引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并在總目標下做好監督體系的頂層設計,對加強反腐敗體制機制創新和制度保障進行了重點部署。黨的十九大提出構建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國家監察體系,把組建國家監察委員會列在深化黨中央機構改革方案第一條。深化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不僅是健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部署,也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項重要改革。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健全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監督體系,完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以黨內監督為主導,促進各類監督貫通協調,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二十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以實際行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將深入推進紀檢監察體制改革作為紀檢監察機關的八項主要工作之一,要求鞏固拓展改革成果,一體深化推進黨的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紀檢監察機構改革,健全統籌推進“三項改革”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黨和國家監督體系隨著國家治理實踐不斷發展,在深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更加完善。
監督體系與治理體系相得益彰。首先,二者實質相統一。監督體系與治理體系雖然形式不同,但實質上都是在黨的全面領導下,以維護和實現人民利益為根本出發點的國家職能體系,其目的都是為了推動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實現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其次,二者任務相統一。監督體系和治理體系的各個子系統雖然在各自領域的組織分工不同,但其都是圍繞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目標任務,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部署。其中,監督體系通過加強監督檢查,確保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折不扣落到實處,治理體系深刻把握黨中央精心設計的治理目標與治理體系實現的政治考量和政治內涵,其任務都是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再次,二者規則相統一。監督體系主體與治理體系主體雖在監督和治理實踐中表現出不同的任務導向和行為特征,但這種因主體職能職責不同表現出來的差異性以各主體共同平等地遵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為基礎。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黨內法規既是管黨治黨的重要依據,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有力保障?!秉h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依法治國和依規治黨有機統一”作為全面依法治國的基本原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在法治軌道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監督規則與治理規則的法治化,顯著增強了黨和國家的監督治理能力。
充分發揮紀檢監察機關在監督與治理中的職能作用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在黨。中國共產黨能否破解長期執政條件下自我監督這一重要歷史命題,正確行使人民賦予的權力,是國家治理的重大課題。紀檢監察機關作為黨內監督和國家監察專責機關,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處于主干位置、發揮保障作用。只有認真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自覺把各項工作放到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大局中來思考、謀劃、推進,牢牢抓住監督這個基本職責、第一職責,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發揮監督保障執行、促進完善發展作用,以高質量監督推動高質量發展,才能把“監督之制”的制度優勢不斷轉化為“監督之治”的治理效能。
首在政治監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不是西方化、資本主義化,而是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因而應當把政治監督擺在監督的首位,加強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以及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情況的監督檢查。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立足政治機關定位,圍繞堅持和完善支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聚焦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進政治監督具體化、精準化、常態化,強化制度執行力,保障國家治理各項決策部署、政策措施貫徹落實。堅持從政治高度發現問題、糾正偏差,嚴明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及時發現、著力解決“七個有之”等問題,堅決反對個人主義、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消除政治隱患,維護政治安全,為國家治理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
重在專責監督。紀檢監察機關專責監督是我國獨特有效的監督模式,是推進黨的自我革命、深化全面從嚴治黨,確保黨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的有力抓手。黨的十八大以來,紀檢監察機關聚焦職責定位,強化上級紀委對下級黨組織的監督,緊盯“一把手”等“關鍵少數”、關鍵崗位,圍繞權力運行各個環節,完善發現問題、糾正偏差、精準問責有效機制,壓減權力設租尋租空間。按照黨統一領導、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要求,持續深化紀檢監察體制改革,推動完善紀檢監察專責監督體系,促進紀律監督、監察監督、派駐監督、巡視監督在決策部署、力量統籌、措施運用上更加協同高效,實現同步推進、同向發力、同增質效。
功在日常監督。監督只有融于日常、抓在經常,才能及時發現問題、建章立制、堵塞漏洞,更好發揮促進完善發展的治本作用,推動區域治理、部門治理、行業治理、基層治理、單位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堅持紀在法前、紀嚴于法,深化運用“四種形態”,綜合運用平時觀察、談心談話、檢查抽查、列席民主生活會、受理信訪舉報等方式,抓早抓小、防微杜漸,讓黨員干部習慣在受監督和約束的環境中工作生活。堅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體推進,探索懲、治、防貫通融合的有效載體,運用紀檢監察建議書這一有力武器推動改革、深化治理、促進發展,實現查處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效果。
成在監督合力。黨的執政地位決定了黨內監督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是推動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的前提。黨內監督有力有效,其他監督才能發揮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紀檢監察機關在黨委領導下,一體履行協助職責和監督責任,層層壓實監督主體責任,把黨委全面監督、紀委監委專責監督、黨的工作部門職能監督、黨的基層組織日常監督、黨員民主監督等結合起來,不斷健全完善黨內監督體系。以黨內監督為主導,強化紀委監委監督的協助引導推動功能,促進黨內監督與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行政監督、司法監督、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統計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等貫通融合、協調協同,織密監督之網,形成監督合力,推動監督治理成果有效轉化運用。
當前,紀檢監察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打通理順堵點難點、加強成果梳理對接、促進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的關鍵階段。新的發展階段,紀檢監察機關應進一步將監督職責與深化改革、完善制度、促進治理貫通起來,既堅持嚴的基調、嚴的措施、嚴的氛圍不動搖,又釋放讓干部敢為、地方敢闖、企業敢干、群眾敢首創的“正能量”,不斷激發行政活力、市場活力、社會活力。要通過監督規范權力運行,促進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重點糾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對庸政懶政者問責,形成激濁揚清、干事創業的良好政治生態。通過監督推動構建親清統一的新型政商關系,鏟除腐敗土壤,維護市場秩序,以良好營商環境和服務保障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健康發展。通過監督持續整治群眾身邊腐敗和不正之風,保障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使國家治理的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群眾,讓人民群眾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譚宗澤:重慶市紀檢監察理論與實務研究中心主任,西南政法大學紀檢監察學院院長、教授)
請輸入驗證碼